管樂與爵士音樂的律動(三)聽覺誤差

圖文:范清文


能切確的掌握住『2/3與1/3』以及『重音』之所在
當您在吹奏Swing的時候,相信已能掌握住相當的狀況
不過稍有樂齡的朋友可能會想到一個問題
『當曲子的速度很快,快到很難做出2/3與1/3的區別時,該怎麼辦?』
是的
這就是本篇將要說明的主題
但是仍有一項前提必須先聲明
聽覺誤差』這個名詞是小弟我自己想出來的
如果網友有更好的想法或是指正,請您務必指導小弟,感激不盡


        以下的說明可能需要思考一下,才能瞭解小弟所要表達所謂的『聽覺誤差』。
        先看這個圓滑奏例:
       o1.gif (1907 bytes)
        在運指順利的情形下,各個音符出現的時間應該都是平均而且準時的,
        若速度200,想將本例以2/3和1/3吹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,
        勉強去做2/3和1/3,所得到的效果反而是附點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組合,
        如下圖所示:
        o2.gif (1938 bytes)
        所以在速度很快的曲子中,我們不再需要做出2/3和1/3,
        只需要很平均的做出1/2 , 1/2就行了。

        但為了在快速的平均行進中也獲得適當的Swing-Feel,我們必須加入點音。
        管樂器的點音(踢音、吐舌、點舌)其實是一種中斷後再起音的音響效果
        另外相對於圓滑音而言,點音也會造成重音,
        既然有中斷,就表示時間會出現誤差,而這份誤差是一種
自然的延遲
        而這既短暫又不明顯的延遲就是造成前短後長的關鍵所在,
        也就是小弟所說明的『
聽覺誤差』。


        延續前一頁重音的部份,加重音的音符應是後面的音符,如下例:
      
o3.gif (1998 bytes) Play
        在很快的速度之下,雖然你心中的速度是半拍半拍,但是因為點音的效果,
        產生了些微的延遲,也能獲得不錯的Swing-feel。


       事實上在中板的Swing當中,雖然有相當多的Player有餘力做出2/3與1/3,
       但是他們有時竟然卻半拍半拍的演奏,只在後半拍加上個點音而已,
       那麼這是不是違反了前2/3後1/3的律動原則呢?
       事實上在爵士音樂中,連續八分音符後半拍的處理,
       我們重視點音更甚於1/3的時值,換句話說,最理想的狀態是1/3與重音兼具,
       其次是僅留下重音,但是半拍吹奏卻能營造出另一種效果,
       我們也視之為正確的演奏(
第一篇當中所說的50%正確機會即是指此)。
       如果2/3和1/3很準,但是失去了點音的動作,則我們如第一篇所說,
       雖然無法說是完全錯誤,但絕對是不完備的。


後記

不知您是否發現,全文大多數的內容以重音為最重要,
其次才是後半拍1/2或1/3的處理。

雖然有相當多的大師在處理律動時,並未遵照這些原則,
更甚有3/4與1/4的,
例如在Verve 831 272-2 Stan Gatz And J.J.Johnson At The Opera House的CD中,
jj.jpg (7698 bytes)
您仔細聽聽Johnson的演奏,有相當多的地方都不符合律動原則,
以後也許另闢專文討論之。
但是小弟希望大家知道這些都不是常態,
以大多數的情形而論,這些原則還是必須遵行的。


歡迎大家和我交換意見或討論,^_^。

1 , 2 , 首頁